为提升导师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导师队伍,我校于2010年11月在全国首创了导师学院,现已成为“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修培训中心”。导师学院成立至今参训导师已达1182位。11月6日—7日,第六期导师培训班在我校天元大讲堂举办,有9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导师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培训。
导师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探索,注重顶层设计,着力推动导师培训由“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型。其举措一是深化导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培训机制,促进校际、域际、科际交流;二是建构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培训使导师“掌握政策、明确职责、培育师德、拓展视野、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三是健全培训规章制度,现已构建起包括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培训需求分析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不断优化培训课程体系,现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及必修环节在内的综合化培训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模块分大类公共课、大类基础课、特色专题课三类,选修课模块为《导师论导》任选专题研究,必修环节分培训小结撰写、应知应会测试、调研环节等三类;五是活化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导师参训内生动力,实现教学相长。
第六期导师培训在课程设置上除大类公共课“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解读外,还设置了“导师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大类基础课,并聚焦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热点问题。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郎建平、副院长钱振明、学位办副主任金薇吟分场主持。
副校长兼导师学院院长熊思东教授在《导师的岗位责任》报告中,以“三个一”即“一个光荣的头衔,但更是一份职业,是一种责任”概述导师内涵,告诫导师要忘却荣誉,牢记责任,进而独创性地提出导师的三大基本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用的人”,并要求导师对研究生“明确学术方向、提供必要帮助、强化科研指导”。该报告集导师岗位职责与医德医风教育、人才培养于一体,以风趣的语言,现实的案例进行讲演,有的放矢,切中时弊,引起了全场学员的强烈共鸣。
教育学院吴继霞教授在《研究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导师的对策与引导》专题报告中,与学员分享了自己指导学生的经验,将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深化学员的认识。该报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既激发了学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又让其了解了心理障碍及危机预警信号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导师学院副院长郎建平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解读》中,结合自己的带教经验,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以及导师管理等四个层面,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和导师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了详尽细致、鞭辟入里的诠释,使学员们对我校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及其规章制度有了清晰的认识。
本期培训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主题,开设了两门特色专题课。
江苏省学位办主任、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晓江教授的专题报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江苏在行动》,在分析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高瞻远瞩,提出了“实现三个突破、建立一个体系、打造一个高地”的改革思路,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极大地拓宽了学员的教育管理视野,对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副校长熊思东教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与规范》专题报告中,阐述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实际,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医学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别。同时对国家新颁布的三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文件,从操作层面进行具体解读,而且从指导思想层面进行高屋建瓴的解读,有助于推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
本期导师培训除采用讲授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外,还组织学员去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现场考察,这既加深了学员对规培基地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员的浓厚兴趣。
本次培训增设的必修环节《导师学院课程设置与培训方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卷调查环节,还就导师学院课程设置、培训方式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等问题进行调研,以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设性意见。在培训考核方式上,除采用撰写培训小结,自主选题撰写《导师论导》读书报告等方式外,还专门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导师应知应会自测》,力求学以致用,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