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教授
直属机构: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位:博士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电子邮箱:shaolong_wu@suda.edu.cn
办公地址:www.优德88.cpm 本部光学楼307
联系电话:
|
1092访问 |
相关教师 |
吴绍龙,男,教授。2013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之后加入www.优德88.cpm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兴趣为微纳光电传感与探测器件及其光电系统应用。已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10余个科技项目。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教育部2019年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光学学会2020年光学科技(基础研究类)二等奖、入选2021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2022年苏州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
已指导(含联合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名(其中10人获评为校优秀毕业生,3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本科生主持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莙政基金”、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等6项,指导本科生获得江苏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等省级学科竞赛9项,指导本科生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各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www.优德88.cpm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校级荣誉多项。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Research Update期刊(ISSN:2410-2199)编委
Nanomaterials期刊(ISSN:2079-4991)专题编辑
光电材料器件网-光电传感与器件专业委员会理事
苏州市激光与光学工程理事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
Wiley、OSA、ACS、Elsevier、IEEE等出版集团旗下40余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传统的硅基光电探测器,其工作波长范围通常在300~1100 nm之间,响应峰值在900 nm附近。可见,目前的硅光电探测器无法覆盖1100 nm以后的波段,且可见光波段的光响应度偏低。为了提高器件的光响应度和响应速度,通常办法是增加光敏层厚度(或引入光学减反膜)和外置一个较大的偏压,这会显著增加器件的体积、功耗和成本,不利于器件的集成化应用。
可见光通信具有频谱资源丰富、无需使用许可、无电磁危害、成本低、可兼顾照明/显示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在加油站、核电站、机舱等特殊室内场景具有应用前景。
针对可见光-近红外光电探测与可见光通信应用需求,我们致力于开发与现有CMOS工艺兼容的硅基光电探测器,通过薄膜化或微纳结构化的硅基异质结或肖特基结,研究面向光电探测器应用的硅基微纳结构阵列的大面积、批量制备,研究免掺杂工艺的硅基异质结的表界面特性与调控工程,以实现零功耗或低功耗的高性能可见-近红外光电探测,最后在可见/红外光通信、无线供能、物联网等方面进行器件集成化应用探索(除了核心的转换器件研究,还涉及光电系统搭建、外围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等技术研究)。
传统的光学传感器,通过激发/调控光与待测物质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将作用后的光谱信息通过外置探测器或光谱仪检测出来,并将光谱信息的变化与待测物质的改变形成映照关系。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待测物质在工作电极的表面化学反应将待测物质的信息转换为工作电极的电流或电压变化,进而实现待测物质的检测。然而,目前的光学传感器必须需要借助外置光电探测器或光谱仪,在面向实时、便捷、低成本检测方面存在挑战;而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由于激励与响应信号均为电信号导致噪声较大,且工作电极表面通常需要修饰特定的传感酶或标记物,导致检测下限偏高,工作适用性受限。
我们致力于开发微型化电信号直接读出光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通过设计微纳结构化的异质结或肖特基结,并将其构筑为可大面积或批量制备的光电极,以实现无需外置光电探测器/光谱仪的高灵敏度、低检测限、无需标记的生化分子或离子(如葡萄糖、六价铬)的在线、便捷检测。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2019 ~ 今);
《电子测量》(2016~2021);
《机械设计基础》(2014~2018)。
欢迎具有物理学、光信息、或电子信息专业学习背景的同学,对微纳光电器件研究及应用感兴趣的同学报考本人的研究生,每年拟招生2~3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
欢迎对本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本科生,以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参与本人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学习,可以申请本科生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等。
招生信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