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2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康复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
二、培养对象
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经考核正式录取的、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1.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2.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
3.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同时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医生(康复师)、体育管理者等长期从事体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高水平运动员不少于42学分),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康复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公共课为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逻辑学和外语。
专业领域核心课是各专业领域的必修课,每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5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选修课是所有领域学生的任意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公共课(11学分)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考试 |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
18 |
1 |
1 |
考试 |
||
逻辑学 |
36 |
2 |
1 |
考试 |
||
基础英语 |
54 |
3 |
1 |
考试 |
||
专业英语 |
54 |
3 |
1 |
考试 |
张秋霞/刘卫东 |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5学分)
1.体育教学领域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体育课程导论 |
54 |
3 |
1 |
考试 |
杨卫东 |
|
体育教材教法 |
54 |
3 |
1 |
考试 |
樊炳有 |
|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
54 |
3 |
1 |
考试 |
宋元平 |
|
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
54 |
3 |
1 |
考试 |
陆阿明/罗丽 |
|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
54 |
3 |
1 |
考试 |
殷荣宾 |
2.运动训练领域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54 |
3 |
1 |
考试 |
||
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
54 |
3 |
1 |
考试 |
||
运动训练科学监控 |
54 |
3 |
1 |
考试 |
||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
54 |
3 |
1 |
考试 |
||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
54 |
3 |
1 |
考试 |
3.运动康复领域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
54 |
3 |
1 |
考试 |
王国祥/鲍捷 |
|
运动训练监控 |
54 |
3 |
1 |
考试 |
岳春林 |
|
运动技术诊断与动作分析 |
54 |
3 |
1 |
考试 |
陆阿明 |
|
康复评定与功能训练 |
54 |
3 |
1 |
考试 |
张秋霞 |
|
体适能理论与实践(含运动处方) |
54 |
3 |
1 |
考试 |
陆阿明/罗丽 |
4.社会体育指导领域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社会体育学 |
54 |
3 |
1 |
考试 |
戴俭慧 |
|
健身理论与实践 |
54 |
3 |
1 |
考试 |
张大志 |
|
运动处方 |
54 |
3 |
1 |
考试 |
||
运动休闲项目概要 |
54 |
3 |
1 |
考试 |
樊炳有 |
|
大众体育管理 |
54 |
3 |
1 |
考试 |
王妍 |
(三)选修课(6学分)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体育科研方法 |
36 |
2 |
1 |
考试 |
樊炳有 |
|
体育统计学 |
36 |
2 |
1 |
考试 |
张秋霞 |
|
体育法学概论 |
18 |
1 |
2 |
考试 |
杨卫东,熊瑛子 |
|
体育创新创业教育 |
18 |
1 |
2 |
考试 |
||
学校体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
18 |
1 |
2 |
考试 |
樊炳有,杨卫东 |
|
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 |
18 |
1 |
2 |
考试 |
王平,张宝峰 |
|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评定方法与应用 |
18 |
1 |
2 |
考试 |
||
私人健身教练 |
18 |
1 |
2 |
考试 |
||
社区体育 |
18 |
1 |
2 |
考试 |
戴俭慧,熊瑛子 |
|
身体运动功能诊断与训练 |
18 |
1 |
2 |
考试 |
||
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 |
18 |
1 |
2 |
考试 |
||
体育管理学 |
18 |
1 |
2 |
考试 |
||
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 |
18 |
1 |
2 |
考试 |
||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
18 |
1 |
2 |
考试 |
||
体育新闻报道 |
18 |
1 |
2 |
考试 |
张大志/谷鹏 |
|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 |
18 |
1 |
2 |
考试 |
雍明 |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领域本科阶段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技术课(入学前至少修完3门课程,每门课程不少于18学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四)专业实践课(8学分)
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其中:
1、第二学期课程结束及其后的暑假进行社会实践;
2、研究生实习实践原则上应在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体育教学领域在第三学期进行教育教学实习,由校外合作导师协助安排;运动训练、运动康复、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在第三学期到地方政府、体育局、少体校、健身俱乐部、医院、康复机构、研究生工作站等单位进行实习;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原单位实习。实习时间为一学期。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须于第四学期的第十周前完成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实习目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须于第五学期前完成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实习目标。
注:现役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实践单独安排,以训练、竞赛为主,由导师和教练员共同考核。
现役高水平运动员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
公共课程(12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第一学期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
16 |
1 |
第一学期 |
逻辑学 |
36 |
2 |
第一学期 |
基础英语 |
54 |
3 |
第一学期 |
应用英语 |
72 |
4 |
第二学期 |
专业核心课程(20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人体运动科学基础与应用 |
54 |
3 |
第一学期 |
体育www.优德88.cpm 方法 |
54 |
3 |
第一学期 |
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
54 |
3 |
第一学期 |
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应用 |
54 |
3 |
第二学期 |
运动损伤与防治 |
54 |
3 |
第二学期 |
专项运动训练控制 |
54 |
3 |
第二学期 |
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 |
2 |
培养环节(10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开题报告 |
1 |
||
中期考核 |
1 |
||
专业实践 |
8 |
六、开题与中期检查
开题与中期检查按《www.优德88.cpm 体育学院研究生开题管理办法》、《www.优德88.cpm 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苏大研2018[66号])的要求进行,由导师负责组织。
七、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二)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康复和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四)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1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
(五)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