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领导关怀
    • 机构设置
    • 学院荣誉
  • www.w88.top.com
    • 金属材料工程...
    • 冶金工程系
    • 资源循环科学...
    • 复合材料工程...
    • 人才工程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教学大纲
      • 规章制度
      • 推荐课表
      • 选课指南
    • 研究生培养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规章制度
      • 研究生课表
    • 下载中心
      • 下载专区
  • www.优德88.cpm
    • 科研概况
    • 科研成果
    • 科研平台
    • 研究所
  • 学科建设
    • 硕士点
    • 博士点
  • 党群工作
    • 党委概况
      • 党委简介
    • 支部建设
      • 教工一支部
      • 教工二支部
      • 教工三支部
      • 学生支部
    • 党校工作
      • 党校规章
      • 培训教育
    • 工会工作
    • 统战保密
    • 关工委工作
    • 理论学习
    • 制度建设
    • 主题教育
      • 2023年主题教...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
  • 学生工作
    • 学生工作办公...
      • 奖助贷补
      • 智工书屋
    • 团委工作
      • 规章制度
      • 团委公示
      • 社会实践
    • 学生组织
      • 团委办公室
      • 学生会
      • 科协
      • 社团联合会
      • 研究生会
    • 沙钢风云榜
  • 实验中心
    • 中心概括
      • 中心概况
      • 实训中心
      • 实践基地
    • 示范中心
    • 活动公告
    • 实验室安全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学院简介
      • 答疑速递
      • 学子风采
      • 沙钢风云榜
    • 硕士招生
      • 招生简章
      • 专业目录
      • 公示公告
    • 博士招生
      • 招生简章
      • 专业目录
      • 公示公告
    • 招聘信息
  • 校友天地
    • 校友名录
    • 时光剪影
    • 校友会

苏大沙钢委〔2016〕2号(沙钢钢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6-09-26

中国共产党

www.优德88.cpm 沙钢钢铁学院委员会

沙钢学院委〔2016〕2号

沙钢钢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www.优德88.cpm 学生学风座谈会》以及《www.优德88.cpm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进一步营造我院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以良好教风促优良学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院学风建设现状以及学院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所形成的意见,就我院学风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

(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www.优德88.cpm 学生学风座谈会》以及《www.优德88.cpm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师生的能力。

(二)建立教学、管理、学工队伍合作育人机制,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和服务形成合力,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的同时,要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三)完善全员育人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学院、系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指导,转变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同时在大学四年中贯穿专业思想教育与培养,让学生更多了解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前景,解决专业思想稳定问题,提升学习动力和兴趣,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

(一)要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提高教学水平教书育人。通过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贯彻落实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深入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立德树人。要引导广大教师崇尚师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三)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围绕“卓越计划”,帮助大学生树立科研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奋点,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提升学生升学、就业专业的相关度和紧密度。

三、深入推进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以优良班风促优良学风

(一)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队伍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了解专业,热爱学习,积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行业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学院在行业和专业方面的影响力。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要借助www.优德88.cpm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www.优德88.cpm “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www.优德88.cpm “莙政基金”项目等科研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凝神;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大学生的领导力、创新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充分利用好“沙钢书屋”文化育人这个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沙钢书屋是学院推进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学院今后一方面要丰富藏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好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通过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力推进学院“卓越计划”的建设。

附件:沙钢钢铁学院学风建设报告

中共www.优德88.cpm 沙钢钢铁学院委员会

2016年7月27日

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推动优良学风建设

----------沙钢钢铁学院学风建设汇报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将从两年来学风建设的主要成效和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规划进行汇报。

一、两年来学风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学院学生的基本状况

1、学院学生生源偏重于中西部地区。

在2014级录取的94名学生中,江苏省外61人,江苏省内33人,省外生源占到64%。在2015级录取的89名学生中,江苏省外70人,江苏19人,省外生源占到78%。

2、学院学生志愿调剂率较高。

在2014级录取的94名学生中,志愿录取39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10人,调剂录取为55人,调剂率为58%。金属材料专业33人中,志愿录取15人,调剂录取18人。冶金工程专业61人中,志愿录取24人,调剂录取37人。

在2015级录取的89名学生中,志愿录取38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14人,调剂录取为51人,调剂率为57%。金属材料专业34人中,志愿录取21人,调剂录取13人。冶金工程专业55人中,志愿录取17人,调剂录取38人。

学院中西部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英语和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2012级延长学年的闫梦芸,来自湖南,未修专业是英语;窦天孝,来自贵州,未修专业是数学;周博伦,来自新疆,未修专业是数学。中西部生源家庭困难学生相对较多,目前我院贫困生为133人,占学生总数42%。同时,中西部生源留守儿童较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每年我院心理异常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中西部。

(二)学风建设的主要做法

1、树立全员育人的学风建设理念。

全员育人主要体现在全体教职工参与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引导大学生了解专业、喜欢专业、热爱专业,帮助大学生做好规划、明确方向、确立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2、积极创建优良学风班,营造优良学风氛围。

学院组织召开院级优良学风班申报会、交流会和评比会,积极组织班级参与学校优良学风班评选。坚持以考风促学风,每年在期末考试之际,通过主题班会,组织同学集体签订考试承诺书,没有一人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3、以沙钢书屋为品牌,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

2014年12月,书屋建设启动以来,图书全部由学院学生、教职工捐赠,供同学们开展读书、学习,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016年6月22日,2015届冶金工程班将班费全部捐赠、翟亚楠同学个人从助学金中拿出部分共同倡导成立沙钢书屋基金,用于购买书屋图书,为沙钢书屋持续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4、以科研实践为平台,增强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学院积极组织同学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等;邀请学院教师为同学们举办科技创新专题讲座与培训,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意识。学院教师100%参与指导大学生各类科研活动。

(三)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1、学生重视科研实践,热情高,氛围厚,科研参与率逐年提高。

2014年,我院获得莙政基金1项,校级科研项目9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参与人数共38人,参与率为14%。(共269人)

2015年,我院获得莙政基金1项,校级科研项目25项(含校级大创1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省级大创项目7项,参与人数共138人,参与率为44%。(共317人)2016年上半年,我院获得莙政基金2项,校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大创项目5项,参与人数共94人,参与率为30%。(共317人)

在学科竞赛方面,近两年内学院共有9名本科生获得高等数学竞赛奖项,其中校级竞赛奖6项,省级竞赛奖3项,其中2人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在科研获奖方面,近两年内学院本科生共获得校级奖14项,国家级1项。2016年,我院本科生郭瑞琪等获第四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2、学生创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冶金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实现百分百就业,就业面向广、领域宽,读研比列高、层次好。

在2015届37名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9人,其中保研3人,考研率为16%。参加工作28人,就业率100%。

在2016届52名毕业中,考取研究生17人,其中保研4人,考研率为31%。延长学年2人,未就业10人,参加工作23人,就业率为81%。侯松岩同学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二、今后学风建设的思考与规划

1、深化教学改革,以优良教风促进优良学风。加强学风建设,课堂是第一阵地,教学改革是关键核心。

一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加强教学监督与反馈。督导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全面听取理论和实践教学,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做好听课记录。定期召开教学工作座谈会,听取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教学反馈并改进完善。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方法改革,提高课堂磁性。学院将继续开展教学比赛、观摩等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完善教师集体备课、预讲、课程总结等制度。

三是严明教学纪律,贯彻落实教学纪律规章,严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院将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规章进一步明确教学纪律规范。

2、完善制度建设,以规范制度保障优良学风。

组织学习学校现有教学、学籍管理、听课、毕设等制度,开展专题教育,加强对现有制度的学习和宣传,确保制度规范贯彻落实。

建立学风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教学、学工和管理队伍联动协作,定期召开学风建设会议,交流情况,互通信息,针对课堂考勤、教学质量、考试评价等方面情况,进行情况通报;加强学生管理制度,严格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发挥制度的约束引导作用。

3、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全面贯彻全员育人理念。

全面贯彻“全员育人”的学风建设理念,发挥导师在专业引导、科研指导方面的优势,提高教师的职责操守,行为示范,发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做好育人工作。

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申报机制,出台管理意见,明确导师对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的职责;规范毕业设计环节,加强过程化管理,明确学院、系、导师以及学生的相关职责;导师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4、积极推进优良学风班创建,营造优良学风氛围。

发挥优良学风班级创建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学院优良学风班的申报、考核和答辩,健全优良学风班激励机制,发挥班主任在优良学风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以班风促进学风,以学风凝聚班风。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入学教育的时机,突出入学教育的适应性,围绕适应大学生活、融合大学生活为主线,发挥班导师、班主任的作用,引导同学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引导大学新生树立专业自信。

沙钢钢铁学院 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 邮编:215137
School of Iron and Steel,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3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