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下午6点30分,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刘稚颖老师主讲的“亲密关系、爱与个人成长”的心理健康讲座于鸿远楼101教室顺利举行。
与以往严肃的话题不同,本次刘稚颖老师选择了更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情感问题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与解读。她指出近阶段因为感情问题导致情绪上的痛苦来咨询的人有很多,大多数是即将毕业的情侣,因为他们面临着现实的选择。于是她举了咨询经历中的某些例子,展开了这次讲座。
本次讲座共分为三节,分别为人际关系的进化假说,爱的起源与发展,亲密关系与自我发展,其中穿插各类有趣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以及刘老师的个人经历,让看起来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变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以及反观自己的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的进化假说,刘老师首先讲述了人类的社会性,人类之所以能统治世界是因为其群体优势,而不是各种器官的优越性。群体生活的优势为:对抗危险和资源共享。刘老师进行了阐释,对抗危险就比如古时部落就指定某人放哨,资源共享就好比结婚了女方想要从男方那里获得好处,然而刘老师又指出,目前资源不缺乏,因此结婚似乎变得不迫切了。当然,群体生活也有弊端:内部竞争与冲突。因此,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刘老师指出我们要有充分的关系认知并掌握社会规则(互惠性利他)。期间,刘老师穿插了几个个人经历和咨询案例,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接着,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实验结果,其表明:人类在不使用高科技的情况下最大群体为150,这是由于大脑新皮层的相对大小限制了可维持的社会群体大小。对此,刘老师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新皮层从群居生活开始就产生,人类需要判断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对其有效,因此人际交往的算计越多就越占皮层的内存,但皮层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决定了人类同时段最大交往群体。
接下来,便讲到爱的起源与发展。这里刘老师主要讲的是亲子关系,因为婴儿最初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爱,母爱的质量决定了人成年以后与人交往的方式。接着,刘老师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其表明:爱不仅是从母亲那里获得营养,还要有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感觉。刘老师进一步阐释即小时候被爱关怀的人,未来就会相信爱、渴望爱。接着,其讲述了依恋关系与安全感,依恋即通过接近更强壮和(或)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这里又引入了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婴儿依恋可分为四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与混乱型。刘老师对以上类型分别进行了举例阐述。其细心提醒,人们通常是在前三种类型中转换的,第四种情况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了。这些婴儿的依恋关系也同样影响并适用于成年人,通常男生在感情中属于回避型,不愿解决问题;矛盾型的人通常是受到母子关系的影响,有爱也有不信任,因为他们缺少安全感,更加依赖他人。
最后,讲到亲密关系与自我发展。这部分,刘老师主要解释了几个专业术语。1.自我发展:充分的自我认识(客观、全面),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接纳与肯定),积极的自我调控(目标与行动),刘老师指出谈恋爱也是这样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并举了她母亲的例子,从结婚后的不会做饭到生孩子后渐渐学会了做饭。两人相处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需要做出行动进行弥补,双方共同发展。2.客体恒常性:理解物体从视线中消失后仍然存在,8个月-2岁的孩子特别喜欢玩躲猫猫、找东西的游戏,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某物不在眼前但仍然存在,他们开始学会忍受分开。刘老师指出在感情中,我们也要能够摆脱分离的焦虑,忍受依恋对象离开时间的延长,这样的爱才不至于经常出现矛盾。3.自我中心主义:只从自己的立场看世界。刘老师指出很多时候情侣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双方都只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他们假设其他人眼中的世界与他们眼中一样,这样的视角是错误的。最后刘老师总结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做到在付出的同时获得满足,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中放弃部分自我,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通过刘稚颖老师丰富的实例介绍、幽默生动地讲解,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受益颇深,了解并学习了亲子关系对情侣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关系。相信大家定会将此次讲座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互惠利他,生活将会少一些冲突,多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