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快捷通道 传媒实践

凤凰传媒学院:“传媒实务”课程带动教学创新

时间:2016-12-26浏览:1325设置

老师全程坐在台下,台上完全是学生的主场。12月24日下午,凤凰传媒学院1005大演播厅内,“传媒实务”的成果汇报正在进行,三个年级的9名学生代表展示了自己或团队的作品,老师不时互动、频频点赞。

“看起来是一次汇报,其实这凝结了全院师生在这门课上长期的努力。我们打通全院教学资源开设这门课,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调整课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探究式、自主式、实战化学习。”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在主持汇报时说。

以“工作坊”淬炼“手艺活”

“传媒实务”课程开设于2011年,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这门课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件作品。三年来,新闻、广电、广告、会展四个专业的学生做出了不少“好活”,提升了自己的“手艺”。仅在当天的汇报课上,成果就包括微电影、电子杂志、调研报告、视频广告和手机App应用等。

汇报伊始,微电影《墨香》片头一出,便引得全场赞叹。这是12级广电班蔡含露同学等“微电影制作”小组的成果。王玉明老师带着小组忙活了两个月,该片最后在英国“首届伦敦华语微电影”展映周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除此之外,小组还为相关单位制作了十集情景喜剧《欢乐剧组》。回忆起那段不寻常的课程,蔡含露记忆犹新:“实景拍摄回来之后,我累得不想洗衣服,偏偏从那天开始洗衣房暂停营业,我就像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骆驼,不管不顾昏睡了一整天。”超负荷的付出获得了接近实战的经验,她表示,自己学到了太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无论是现场的随机应变,还是后期的编辑制作,“于莉莉老师帮助我们,用录音棚里的声音模拟出现场效果,这一招帮了大忙。”

“项目化”教学带来“翻转课堂”

2014年11月,12级会展班丁溢的作品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他说,“崔小春老师反复和我磨合创意的元素,还和我分享他的各种经验教训。这样,课上完成的作业就变成了广告大赛的参赛项目。”返校后,丁溢设立了自己的“九色鹿广告工作室”,承接校园内外的海报设计、视频拍摄等。在汇报现场,广告系主任王伟明教授肯定了丁溢的努力,“他有点找到广告人的感觉了”。另外,王老师还尖锐地指出:“传媒专业的学生不能只会听课,那些‘混在人堆’里听课的人最终无法掌握专业技能。”

近年来,全院上下一直在思考“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应用型文科的教学改革”等问题。学院几乎所有教师都参与了“传媒实务”课程的教学,因此这门课并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图文工作室、纪录片拍摄现场、采访居民的社区等都是“教室”。同时,这门课要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和提升,由此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新闻系陈霖教授指出,“项目化”教学通过强化以“学”为中心,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互动”改进学习过程

12级新闻班程远肖团队的成果是一本作品集,这是班级所有同学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门课上的习作,而她在“传媒实务”课上完成了编辑、排版、设计的工作,既展示了同学的作业,也完成了她自己的课程项目。三年来,“传媒实务”课程坚持给所有的学生“晒成果”的机会,每年都会以内部印刷、网上公布、学院大厅展出、大屏幕展示、集体看片等形式给予公布。通过交流成果、分享体验,把优秀的作品推向公共媒体和大众,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推动教师的教学科研与业界的互动。目前,凤凰传媒学院选修“传媒实务”课程的学生超过了90%,学生获得的国家级、省级等奖项也大量从课程项目中“孵化”而来。

此外,课程还借鉴了当下最流行的“慕课”的做法,为学生开辟了新媒体平台。参与“传媒实务”课程设计的陈一副教授介绍说,课程要求学生完成“确定学习目标、构建个人学习网络、参加学习小组和学习社区”等一系列步骤。为此,学院引导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传媒实务课程中心”,在微信平台上建立了公共账号,教师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互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课程体验。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