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 第A08版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新型城镇化发展(一)
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研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2023年3月5日,www.优德88.cpm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www.优德88.cpm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题作理论研讨。
江苏社科名家任平,江苏省教育厅韩叶祥、邹燕,www.优德88.cpm 李孝峰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应邀出席研讨会。www.优德88.cpm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钱振明教授,副主任高峰教授分别主持研讨。
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论述对中国式城镇化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城镇化理论创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等问题,与会专家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规律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明确了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全球进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治彦研究员认为,现代化道路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以人为核心,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多元化,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强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强调“以统领推进统筹”,加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顶层设计,创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新型理论范式。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彭勃教授提出应当从战略主动性、发展跨越性、统筹整体性、普惠共识性等几方面积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与会专家学者就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的哲学意蕴、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城市生命共同体等城市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大家认为,这次会议召开及时、意义重大,www.优德88.cpm 应以此次研讨会为重要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更多有影响的高质量创新成果,助力中国式城镇化、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和城市工作。
以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中国式城镇化
钱振明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中国式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旨在满足更多人对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向往和美好生活需要。这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责任,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城镇化在过去一个阶段的快速发展中,往往偏重于“物”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城镇化”,许多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未能融入城镇、均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公共服务发展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又使人口流动偏向东部地区城市,偏向特大、超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的“城市病”趋向突出,一些小城镇和乡村则偏于“空心化”状态。中国城镇化要从过去偏重“物”,转向注重人,解决好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对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基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作为中国式城镇化内在要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进一步向均衡化发展。没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片面强调公共服务分配的“均等”会产生对城镇既有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挤压”,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脱离“农民”职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改变“农民”身份、获得“市民”权利时,通常仍保留“农民”权利和农村发展的其他福利,出现城乡权利两者兼得状况。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均等享受公共服务,又不对既有城镇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形成“挤压”这一两难问题,应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突破。作为现在拥有十四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既要让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其市民化,又要防止农业转移人口过于向发达地区城市、向特大和超大城市聚集,防止流动人口为片面追求更好公共服务而无序流动,公共服务应均衡发展,寻求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均衡。公共服务均衡化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城镇化向前推进的新动力和着力点。
(作者单位:www.优德88.cpm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方向性指引
刘德中
《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指南,也是新市民融入城市的必要指南。择该书有三大特点。
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城市发展之路。“人民城市”理念是人民立场在城市治理中的体现,包括文明城市创建,要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实施推进民心工程,是践行党的宗旨使命的实际行动,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抓手,是践行“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重要体现。实施推进好民心工程,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入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没有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就难以有起而行之的雷厉风行。只有真正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算好民心账、政治账,才能对问题不回避、有担当,才能不怕麻烦、保持耐力,不因事烦而畏难、不因事小而不为。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是城市治理的根本思路。
精细化。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5日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形成有效的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靠的是精细化管理,要实实在在地提高民生福祉,像绣花般精细,像钉钉子般务实卖力,为的都是群众满意。要做到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用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城市的未来是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指城市能够有效获取、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海量数据、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既能虚拟现实又可直接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数字城市建设是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最重要内容。数字化将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智慧城市要能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焦永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指导性强的城市工作纲领性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廓清了城市发展实践中存在的许多认识误区与困惑,为城市建设领导者与实践者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系统思维推进城市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代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城市建设与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了城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层面内容,具有鲜明的哲学意蕴。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考察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一城市本体论层面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认识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境界。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由此也带来认识城市、治理城市的新思维。
在认识论层面,城市既然是生命体有机体,就会有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还会实现发展进化。
认识论层面的进展又带来治理城市的方法论革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治理城市病特别是大城市病,近年来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开展城市体检,根据城市体检结果“对症下药”,促进城市强身健体。
从发展进化的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这就为推进城市进化、开辟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新境界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
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核心理念,系统提出了涉及城市工作全周期、全链条、各领域的重要工作部署,开启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征程,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城镇化、城市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为在新起点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大历史的视野看,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我国当前正在更高的起点上努力建设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未来城市。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认识基层治理之“常”
郝宇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管理和服务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离不开城市管理和服务。现实表明,在基层治理中,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而进行治理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充分认识基层治理之“常”,也就是基层治理中那些“不变”的因素,这是做好基层治理的关键。
基层群众之“常”。基层治理面对的就是基层群众,就是普通百姓。不论基层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还是离不开基层群众。这是基层治理中的“常量”。但是,基层干部不能因为百姓的普通,不能因为技术和方法的革新,而采取轻视、忽视的态度。基层群众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不能怀疑群众,必须尊重普通而又平常的基层群众,必须相信基层群众和依靠基层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能让群众满意。
基层人际关系之“常”。人是群体性动物,需要有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沟通。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之间必须有交往、交流、沟通。而且,这些交往、交流、沟通,必须是有温度的、有温情的,而不能是冷冰冰的,尤其是不能以没有情感的数字、数据、表格等代替交往、交流和沟通;必须是实际的,而不能是虚拟的、虚假的、装腔作势的;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能是追求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动员式的行动。总之,要形成一个温馨的、有情感的、互惠的交往共同体。
基层治理工作之“常”。基层治理工作都是具体的、繁杂的甚至是烦琐的“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具体的、繁杂的、繁琐的工作,才构成基层治理的基础。因此,这就需要基层干部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平常事。在基层治理中追求轰动、追求宏大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当然,也正是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坚持、坚守,才凸显了他们的伟大。这是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的平凡。
基层治理工作方法之“常”。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不能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人工智能,就把传统的工作方法搁置一边,弃而不用。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和方法,都取代不了基层治理的传统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赋能基层治理,但不能取代。就当前的基层治理而言,需要靠心、靠情、靠理,而不是靠利和力;靠“软”,而不是靠“硬”。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是不可能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句话运用到基层治理中,就是基层干部要掌握传统的工作方法,靠心、靠情、靠理等“软”性的工作方法,了解民情民意。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基层治理工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加强和改善党对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领导
姜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全面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要强化各级党委领导责任。要牢牢掌握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新格局、大格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城市工作干部,积极发挥各级干部的领头羊作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管理、建设城市。
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要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价值观,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治理,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要深刻把握中国式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目标导向,有效破解城市治理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和短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一经制定,要整体系统推进、协调联动配套。
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要坚持把党建引领挺在前面。牢牢掌握党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权,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理论、组织优势,不断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党的城市治理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城市党组织四级联动的组织、阵地、功能、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城市工作中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作者单位:www.优德88.cpm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数字城市建设
任栋马伟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抓住城市治理智能化的“牛鼻子”,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数字城市建设水平是21世纪世界各国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学标准,是城市全周期管理的主要媒介,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应对各种公共性突发事件的有力工具,是中国城市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适应城市数字化治理的能力,完善数字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近三年来,以数据和数据架构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日趋成熟,并通过全国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实现以知识图谱为核心的、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自适应智慧教育模式。数字教育的普及,日益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数字城市治理模式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群众普遍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完善数字教育、推动数字城市建设,重点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不断完善数字教育技术平台。其中,以5G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智能教育网络体系是关键平台。智慧教育目前已经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和移动终端以及ChatGPT为学习对象提供成长性、个性化的海量教育信息,利用移动学习终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同时计算机硬件特别是内存与图形设备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教学的模式,使得学习更加具有便捷性、教学更加个性化、交互更丰富,学习者也得以获得情境化体验。依托于这些技术的进步,很多教育机构已经重构了相应的专业及专业课程,不仅是从整体上对专业知识进行梳理以构成相应的知识图谱,更为完成可拓展的、自适应的智慧教育模式打好了数字化基础。收集并分析数字教育产生的大量数据以反馈教学成果、改进课程内容、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参与学习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坚持数字城市人民建、数字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确保人民群众数字安全和合法数字权益。要积极开拓各种便民、利民、让群众切实受益的数字通道和数字平台,根据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提升数字“人性化”程度,切实落实数字城市建设“以人为核心”。
三是研究和防范数字资本肆虐造就的社会风险。数据的巨大积聚所可能引起的数字资本变本加厉对于其价值的掠夺,有可能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风险,对人类社会、数字安全提出巨大挑战。因此,数字城市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打击由于数字资本化追逐利润而导致的数字市场化泛滥、侵蚀人们的数字安全与合法权益的各种不良行为,营造、维护健康的数字城市环境。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当代全球数字资本主义社会风险与数字安全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20BKS163)、江苏省社科基金“实现以手持移动终端为基础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18JYB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www.优德88.cpm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www.优德88.cpm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