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育人体系,围绕学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特点,10月28日下午,王健法学院教授、退休教师,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刑事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张成敏老师在我校东校区教学楼609室作了题为“法律可能世界”的学术讲座。学院二百二十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讲座,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振华主持活动。
开头,张成敏教授先播放了一集美国法律影视剧——《社区女护法》,女大学生Amy在一次宴会后被人下药绑架生死未卜,社区检察官Annabeth面对最大程度保护受害者生命与能够起诉绑架者的关键口供的巨大矛盾,毅然选择了坚持前者,冒着案件因缺乏证据败诉的风险先行审讯嫌疑人,最终救回Amy并利用绑架者丢弃水瓶的化验结果仍将其绳之以法。面对同学们的疑惑,张教授耐心解释道,根据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五、六条规定,本案中检察官庭前私自审讯犯人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上属于违规操作,会导致所得的口供及通过其中的线索得到的物证均不能在法庭上作为给凶手定罪证据。
活跃气氛之后,张教授切入正题。以同学们的亲身体验为佐证,教授指出通过研究高质量的法律影视作品,以一种抽象化思维为突破口,可以更全面地吸收法律知识、更熟练地掌握法律技能、更形象地感受法律思想、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学术问题。而传统观点对此的轻视,显然是不妥当的。紧接着,张教授围绕以上观点进行展开,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在由剧情中检察官矛盾引入的第一部分里,张教授首先谈论了遵守法律的法理问题。从苏格拉底的契约义务,到后来柯克大法官的法律至上论,再到拉德布鲁赫以来的良法论,最后发展到价值冲突抉择的法理观,无不引人思考。张教授还提及了著名的德布鲁赫公式:实在法都应当安定,不能随意否定效力;实在法还应当合目的性并坚持正义;若实在法违反正义令人难以容忍,它就失去了“法性”,是不法之法。
随后,张教授继续讲述了规则理性。教授表示同学们日后不应成为机械套用规则的法律工作者,否则也就失去了探讨这个话题的意义。结合本集内容,教授认为检察官处理此案的成功之处是其在调查前,善用规则与宪法权利优先获得主动权,同时尊重被害人权利和意愿取得家属支持。调查中,面对犯人的拒绝配合,检察官先行审讯犯人,处理好了检察官与警官的责任关系;自己承担合适的风险以平衡检察官与检察长的责任关系。法庭上,利用预审法官的对受害人的同情成功拖延时间,而独立证据的发现则构成关键定罪依据。
接着,由上一段的分析引申,张教授阐发出了司法公正与独立人格的话题。首先,内务听证是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制度,但在片中同时也是对检察官与警察关系的阻碍。张教授希望同学们不要被同事关系所牵制,最终走向堕落。其次是独立人格,也是司法人员的最重要品质,要坚持内心的信念,不被利益蒙蔽。同时,检察长身上体现了自我修复能力,要学会反思才能进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张教授认为片中警察的道德错误和法律错误使其成为最危险的人,要时刻警惕妨害司法公正的行为。
张教授认为我们从以上的内容要把握三种理性:法理与规则理性、法律理性与道德理性和人格理性。
张教授适时推荐播放了一些经典法律影视作品以放松同学们的听讲气氛,并很快进入第二部分。张教授讲述了三种镜像真实:最高层次的是理念的真实,其次是世相的真实,再次是偶境的真实。其中,教授重点讲解了“理念的真实”:真实的必须是可能的、可能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不可能的绝对不是真实的。随后,教授以著名的“德雷福斯案”引出“世相的真实”,再结合自己职务调动的实例,生动地阐释了“偶境的真实”。
第三部分,张教授讲述了影视作品的视读规则。首先,根据学术需要可以分为创作意图分类和法律学术分类,其中根据创作意图又分为纯正司法片、推理片和罪案片、社会片或其他借题片。其次,要积极进行拓展超文本研究,注意镜像与经验视角的多元性、进行影视背景研究、视读结合。同时,要真切视读,体验价值冲突与观念纷争,深究困惑与纠缠悖论。当然,多尝试评论、收藏经典,参与影视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就此,张教授还向同学们提供了有关影视作品列表。
本场持续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美落下帷幕,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张成敏教授带来的精彩内容的感谢,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由我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以热心关切下一代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旨在向我院学生普及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将思想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青年学子树立德法兼修的法律实用人才观,支持和帮助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供稿人:李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