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发端于美国,是英文MOOCs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最多一门人数达16万;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7×24小时全天开放,使用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而且还能利用开放网络互动;“C”则代表Course(课程)。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慕课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中国的大学。2013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也纷纷加入慕课阵营之中。随着慕课大潮的涌入,我国高校的现行教育体制也随之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一句话:授什么、怎么授和授多久均由教师掌握。这种模式较少顾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慕课的基本特点。首先,慕课空前的规模和开放程度以及不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能,再加上慕课操作简便、学习成本低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其次,慕课的可重复性为学生的温故知新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有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最后,慕课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体验和互动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教学价值取向强调的依旧是学生的学习。其中,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静态,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动态,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诠释和交流。所以说,慕课实际上是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诠释和交流等的集合,这使得慕课的制作必须紧扣“学”字,因而慕课的制作者——教师的水平也就成为了学生评价慕课质量的重要内容。
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因而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讲授者之前必须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去攀登科学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汇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与学生发生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结合。另一方面,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的形式。起码来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因此说,现行课堂教学形式一直在犯着“事几倍而功未半”的错误。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所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交流以获取帮助,助其闯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更进一步,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出来。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将无立足之地。
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改革的方法纵然有千条妙计,但是检验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却永远只有“学”字这个一定之规,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改革效果的唯一试金石。所以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而慕课恰恰符合了这个根本。因为,就教学改革的形式而言,慕课所依赖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模式使学习越发开放、自由和廉价;就教学改革的内容而言,慕课突出“精巧”二字,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再无立足之地;就教学改革的服务对象而言,慕课赋予了学生空前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一句话: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全新形式和价值取向也冲击到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授得如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授课的品评,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这样一来,现行教学评价的圈子很小,群团单一,且并不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在慕课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这其中也包括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看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内的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导致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将会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方面。首先,师生关系方面。传统的“天地君亲师”中的师道地位和师道尊严将会被重新塑造。师道地位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的伦理纲常维系,而是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而师道尊严的维系除了依赖师道地位之外,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其次,师师关系。一方面,慕课给教师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慕课也为教师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良师、大师可以通过慕课一展身手,甚至成为猎头公司眼中的红人,而劣师、庸师或者成长为良师、大师,或者被世人冷落。最后,生生关系。慕课也是学生们交流或竞争的平台。学生们可以在慕课中自主或结成小组学习,同时随着慕课制度的完善,学生的慕课学习成绩也可以得到校方的肯定,甚至是不同层次的嘉奖和学位。这无异于在学生学习期间融入了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和在毕业之后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扰当今中国高校的顽疾。其症状是高校缺乏办学活力,学术领域权力侵占严重。造成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原因诸多,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办学体制上机械照搬行政的管理模式;二是管理上政府对高校简单的上下级管理方式和界定行政级别;三是文化观念上陈腐的官道文化和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束缚。但慕课的到来正在悄然撬动着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神经。其动力仍然来自慕课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形式和以“学”字为试金石的教学价值取向。就慕课全新的形式而言,至少要求高校的管理层必须去接受新鲜事物,并改革和开放自己的课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曾提出警告:“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最终依靠力量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作用真正的凸显出来,让行政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就慕课的教学价值取向而论,以“学”字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从表面上看是在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教学评价的话语权,但其深层含义是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转变高校的管理理念。慕课所呼唤的教师素质的提高和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对于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在大规模、大开放的在线课堂上,高校的管理层必须格外重视培养或引进良师、大师以换取学校的不落伍,这样就必须尊师重教,调高良师、大师的调门以传递良师、大师的声音。二是调高良师、大师的调门实质是重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唯有学术权力至上,中国慕课所搭建起来的平台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还是因循守旧的视学术权力为行政权力的附庸,那么中国高校现行的教育体制虽然不能被彻底颠覆,但是却有可能被慕课浪潮冲击得体无完肤。
(作者:杜杨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