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如何让乡村医生“下得去,留得住”

1615513070(1)

乡村医生是保障广大基层群众卫生健康的“护网人”。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卫生人才特别是乡村医生招聘难、易流失的问题,困扰着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为解决这一民生关切的问题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应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让乡村医生“下得去、留得住”?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了35年的乡村医生,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镇乡村医生刘贵芳深有感触。她认为,乡村医生是保障广大基层群众卫生健康的“护网人”,可由于保障机制不完善、待遇总体偏低等原因,医疗专业大学生在乡村医生岗位就业的愿望低,一些地区的乡村医生出现了新老交替的断层。

过去一年,刘贵芳走访了广平县及周边县乡的几十个村,围绕乡村医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她认为,应建立乡村医生基础工资财政保障机制,让乡村医生在农村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和刘贵芳一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海鹰特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巍也十分关心基层乡村医生短缺的问题,他通过调研发现,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较低,基层发展的空间也很有限。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和储备是解决镇、村两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短缺的治本之策,应鼓励人才向下有序流动。”王巍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www.优德88.cpm 校长熊思东也建议,应进一步支持医学院校定向培养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着力解决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选拔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学习,引导医学生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或就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习互访。

“在农村不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面临日常就医次数多、外出行动不便等实际困难,对乡村医生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说,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医疗服务工作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好政策和好措施,使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重视,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健康医疗的切实需要。”侯二河说。

全国人大代表张静是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从医经历的医生,她认为,我国乡镇卫生院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总量大、服务半径长,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为重点,无疑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

张静表示,以远程医疗为抓手,依托大数据发展,将激发信息化时代高效便捷、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的医疗服务新动能。她建议,应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省市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我们将探索创新医生执业方式和远程医疗服务人才保障机制,为基层打造一支‘长期不走’的专家团队。”张静说。

《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3月7日4版

《光明日报》: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知识界代表委员谈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1615793151(1)

www.优德88.cpm 校长熊思东代表:

让各类人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坐标”

知识就是力量。作为掌握、创造、传播以及应用知识的知识分子,无疑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原动力作用。知识具有未知性与多重性特点,获得知识有其自身基本规律,对待知识分子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学是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之地,他们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学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核心则在于汇聚和使用优秀人才。

www.优德88.cpm 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千方百计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近十年来,www.优德88.cpm 共吸引了1600余位优秀人才加盟,其中海外人才占比71.3%,形成了“非常之人”喷薄而出、群贤毕至“济济多士”的繁荣局面。我们坚持按需引才,既关注当下事业发展之需,更着眼长远战略之需,既看到局部之需,也考虑到全局之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双一流”建设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着力引进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我们创新聚才模式,发挥学术大师的关键支撑和辐射引领作用,以大师聚人才、以团队聚人才、以平台聚人才,以才聚才的倍增效应不断增强。我们完善用才机制,正确看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充分赋权领军人才,大胆起用青年才俊;积极破“五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基于学术影响、价值贡献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政治吸纳,提供贴心服务,增强人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面向未来,我们应持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坐标”,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最大化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光明日报》2021年3月3日6版

《中国高等教育》3月18日:

锚定新坐标 “双一流”建设启航新征程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网:

小心“马太效应”陷阱!代表委员热议高教均衡发展

161579122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优质资源整合和有效使用是高校发展的重大前提之一。一所高校的优质资源来自于学者、学生、学术、学科,资源有限必然会在一个地方做加法,在另一个地方做减法。

全国人大代表、www.优德88.cpm 校长熊思东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高校中,东西部高校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高校间已经出现了资源的不对称。这也使上述四个要素发生了非均等的移动,大量不恰当、不合理的偏态移动产生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熊思东指出,这种现象会产生正负两个效果——优质资源的集聚会产生资源的放大效应、倍增效应,使得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人才辈出。但如果忘记了初心,在高速发展中出现膨胀、懈怠的情况,而不是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它的衰退也必然是迅速的。

如何避免区域高等教育落入“马太效应”陷阱?

在熊思东看来,首先要明确每个区域都有发展的权利,都应该获得发展的机会。

其次,要明确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过去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对区域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渐变式的,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已显著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了,而是不同区域经济社会不协调的问题。

第三,要明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促进区域的教育资源或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说要大家“排排坐,分果果”,搞平均主义。克服“马太效应”的关键在于各高校要找准自身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千校一面”是“马太效应”产生的前提,高校无区别地追求统一资源是“马太效应”产生的现实条件。而事实上,不同定位和特色的高校所需要的学者、学生,所营造的学术、学科平台是不一样的,唯有错位方能凸显自身价值。

从某个方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与经济实体发展很相近,都有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然而,目前三者混合在一起,既有进入高级阶段的高水平大学,也有起步不久的高校,粗暴地加以整合于它们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处于初级、中级阶段的高校,更要避免与进入高级阶段的高校同“跑道”竞争的“马太效应”。

《中国科学报》2021年3月9日5版

熊思东代表: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www.优德88.cpm 校长熊思东表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要优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良好的创新生态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去年,科技部出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这对于促进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熊思东看来,对标长三角一体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需要结合科技创新规律,加快推进规划落地生根,实现创新体制相互联通、创新机构相互沟通、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创新资源共享贯通、创新文化彼此相通。

但是,当前在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熊思东指出,从创新主体来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间的协调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联动型创新模式,大多处于单打独斗。

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虽然汇聚了全国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但是共建共享共用程度不够。从创新资源来看,当前科技创新已演变为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相融合的链式创新,而目前四链融合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缺乏深度融合。

从创新环境来看,“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较突出;人才流通不畅,且一定程度上存在内部无序竞争;成本共担、成果共享、高效转化等机制不完善。

熊思东建议,在创新体制相互联通方面,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实情况和未来需求,“三省一市”共同制定面向“十四五”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在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将规划变成行动。

在创新机构相互沟通方面,完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议邀请区域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科研机构、知名科技型企业参加联席会议,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交流体制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多层级、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信息互通平台。

在创新要素自由流通方面,建议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基金”,用于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有关项目研究、 落实相关计划及人才互聘互访等;统一区域社会保障政策覆盖的人员范围规定,解决科技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时异地就医、异地社保问题,实现区内人才“无门槛”流动。

在创新资源共享贯通方面,建议在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中,继续将资源向长三角地区倾斜,并完善建设阶段配套投入分担机制、重大科研平台协调保障机制;重点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科技中介中心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创新文化彼此相通方面,宣传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交流合作协议》,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机制,倡导和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推进知识产权联合执法保护机制。

熊思东代表:加大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工程。首轮“双一流”建设实现了预期目标,入选高校的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等有较大提升。但是,由于高校身份属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首轮“双一流”特别是入选的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www.优德88.cpm 校长熊思东指出,一是政策资源配置不协调。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与实施办法较为宏观,对地方的职责未作出明确规定,使得很多地方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不具体,政策上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同时,地方的配套政策也缺乏集中统筹,未根据本地区和各高校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倾斜性规定,政策、资源和要素的汇集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

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地方出台的配套政策不同程度地存在实操性不强等问题,一些共建协议也流于纸面、进度缓慢,例如研究生招生、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落实还不到位。

三是建设投入不均衡。从整体看,部属“双一流”高校获得的支持力度远大于地方“双一流”高校,地方“双一流”高校还因地区发展程度及实际情况不同,获得的支持力度亦不均等且差异大,即使是同一地区,资源也大都集中于少数顶尖高校;在社会捐赠配比机制上,《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于2018年出台,但大部分省市并没有出台针对本地高校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失衡。

为巩固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加快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程,熊思东建议:

一是加大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统筹和指导。建议中央发布“双一流”建设政策解读,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双一流”建设责任,在办学经费、特色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位授权资格及招生计划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政府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层分类发展。

二是推进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在全面落实部省共建 “双一流”协议精神基础上,引导支持省市共建“双一流”机制,着力激发省、市两级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促进“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求地方政府将支持辖区内“双一流”高校建设纳入地方“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民生工程。

三是加大中央与地方投入。“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地方需持续加大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投入力度;针对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成效显著或有突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在第二轮建设中可通过适当上浮经费支持比例、给予政策优惠等方式予以奖励性支持。

四是建立“双一流”建设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有条件的省级政府可参照《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地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双一流”建设,提高高校自身的“造血”能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 主、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

熊思东代表:建议补齐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乡村短板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www.优德88.cpm 校长熊思东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补齐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乡村短板的建议》,建议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乡村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在熊思东代表看来,振兴乡村公共卫生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而与城市地区相比,大部分乡村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较差,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今年年初我国部分乡村出现局部聚集性新冠疫情,正是由于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疫情防控能力有限,在开展病毒消杀、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等方面措施不精准,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此轮乡村新冠疫情也暴露出乡村公共卫生防护网的覆盖面不够广,不少网点硬件基础不扎实、漏洞较多,尚未形成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防控、直报及救助机制。此外,近30多年来,新现疾病如SARSME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再现疾病如结核病、梅毒等呈现卷土重来之势,这些都对我们乡村的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

为此,熊思东代表建议:一是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站位,准确认识没有乡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需要尽快补齐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防控存在的短板;制定面向2035年的乡村公共卫生事业振兴计划,把乡村公共卫生建设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县域医联体建设,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乡村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网络,建立医防协同机制,让医疗与疾控形成合力。

二是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预检分诊规范设置、发热病人处置流程、流行病学调查、最新诊疗方案等内容的培训,提升乡村医疗机构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加强乡村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实际需求配置核酸检测实验室、重症隔离病房等,构建多方参与、多元供给的乡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医疗保障能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运用5GAR/VR等最新现代智能技术,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时时在线诊疗和远程医疗,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医学院校定向培养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着力解决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选拔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学习,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传染病防治等业务培训;引导医学生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或就职,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习互访。

澎湃新闻:

人大代表熊思东:应注重性别差异教育,让“男孩更像男孩”

熊思东代表:建议加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提高补助

全国人大代表熊思东:加强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保障

《新华日报》、交汇点:

两会云访谈|强化原始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

《新华日报》2021年3月7日7版

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江苏代表:众志成城聚伟力 接续奋斗开新局

荔枝网:

全国政协委员吴德沛:暖心服务患者,守好健康之门|两会日记

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吴德沛,来自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www.优德88.cpm 附属第一医院。1982年,我来到了苏大附一院,开始了我的医生生涯,这一干就是39年。

39年来,吴德沛一直致力于血液病的研究,系统性地改良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形成了“精准移植”苏州模式,让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不再成为不治之症。每年去北京参会前,吴德沛都会进行一次大查房,了解每个移植病人的情况后才安心去参会。

吴德沛告诉记者:“我们苏大附一院血液科是在全国率先开启血液ICU病房,目的就是为重危病人托底,使他们抢救成功率提升。走之前看一看重症患者的状况,了解下情况,去北京也安心一些。”

即便到了北京,吴德沛依然远程关心着患者的情况。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等限制成为科技“战疫”的先锋。吴德沛要呼吁:“我们需要搭建满足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研究的技术支撑环境,建立完善的患者救治流程,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就我们血液科而言,也在大力建设大数据中心,力争今后搭建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样本资源库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身在会场的吴德沛说,总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沉甸甸的期盼和重托敦促着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加快脚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作为政协委员,我们也更要关注到更多基层百姓的需求,始终把患者记在心里,只有暖心服务百姓,才能守好健康之门。”

苏州新闻网: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德沛提案关注互联网医疗发展

建立“云诊室”缓解“看病难” 全国政协委员吴德沛提案关注互联网医疗发展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察民情,纳民意,肩负使命,履职尽责,已成为www.优德88.cpm 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的日常工作之一。在医院工作,每天与病患接触,既能及时地观察与掌握社会热点,又能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为病人排忧解难,为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近年来,无论是建议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还是构建防疫安全体系、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吴德沛的提案有不少已得到落实。

“我国的防疫工作雷厉风行,强力高效,即便冒出火星,很快就被扑灭,展现了超强的国家能力。基层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防与治的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吴德沛说,今年他将关注点放在互联网医疗上,期待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建立并发展“云诊室”,进一步缓解百姓“看病难”问题。

吴德沛认为,互联网医疗已成为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医疗与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在“互联网+”普及推广的大背景下,广大患者对高效就诊、快速诊疗需求日益提高。“互联网+”医疗实践亟待打破现有的限制,推广覆盖范围更广、患者可及程度更高的网络平台,集合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诊疗看病难题。

吴德沛建议,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要搭建满足互联网医疗诊治需求的技术支撑环境,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要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以血液系统疾病为例,建设血液疾病互联网诊治全国全网示范中心,在血液病基础上扩大疾病病种,打造更多的多学科合作“云诊室”,造福广大患者。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患者救治流程、疾病诊治、随诊建议等,逐步支持和放开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真正实现“互联网+医疗”快速可及。此外,还要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

今年,吴德沛还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医学专科博物馆,传承好医学历史》的提案,建议由中华医学会牵头,试点设立一批医学专科博物馆,将党建、医学历史、医学知识融于一体,让博物馆成为记录医务人员奋斗历史和医学科普教育基地。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