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航天、航海、核能、反恐、辐射与同位素应用等领域,核与辐射安全防护是需要面对并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苏大放射医学应国家核事业发展需要创建于1964年,目前已成为国家、江苏省、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成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环保部与卫生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培训基地。学科为应对复杂核与辐射安全防护问题,积极扩展学科内涵,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放射损伤基础与临床救治的研究、放射生物学基础与肿瘤放疗、放射与辐射毒理学、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特种医学先进材料与药物等研究方向,为国家提供了先进实用的特种医学关键防治方法、技术和材料。
目前,该专业有特种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放射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核医学硕士点。同时,还有放射卫生学、辐射剂量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化学、辐射遗传学、放射毒理学、基础核医学、核药学等相关学科。本学科形成了一支专业、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有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内的教授24名,博导16名。承担包括国家“863”、“973”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世界卫生组织、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科研项目50多项;近3年到帐科研经费2285万元,纵向经费1729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学术专著、全国统编教材35部,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EI、ISTP收录156篇。招收博士生63名、硕士生243名;授予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165人,博士后出站5人。学科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培训放射医学与防护人员4万余人,完成18个核电建设项目的职业安全评价。
近年来,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面向医疗卫生事业、核工业、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了应用性、开发性和特色性研究,已形成五大研究方向:
一、放射损伤基础与临床救治的研究
随着我国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电离辐射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核与辐射事故及核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急性辐射损伤的救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方向围绕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救治,开展了放射损伤救治新方法、技术和方案及放射损伤效应和机制的前瞻性研究:1)在大量前期研发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大动物模型深入开展包括不同生物因子和免疫分子联合应用和序贯用药、激素疗法与炎症因子联合应用等在内的放射损伤治疗新方法和新方案的研究,使之符合放射损伤临床救治的实际需要,获得实际应用创新;2)在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和疗法的同时,对放射损伤所导致的近期和远期放射损伤效应、免疫分子和炎症因子的异常释放对血液和免疫相关的重要脏器的损伤和防护的机制开展基础研究,获得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临床放射损伤的救治。
二、放射生物学基础与肿瘤放疗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效应及发生规律,探讨杀灭肿瘤和保护正常组织的机制,为提高肿瘤放疗疗效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1)细胞抗辐射基因和蛋白功能的研究。证实了LexA基因是DNA SOS修复重要的调节基因,能通过DNA修复系统有效提高哺乳动物细胞辐射抗性;建立了LexA基因辐射抗性细胞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并研究其增加正常组织辐射抗性的能力,为肿瘤治疗时正常组织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细胞辐射敏感性相关基因的研究。研究了ATM、UHRF1、HMGB1、ON、SEMA3B、DCX和Tob1对肿瘤细胞敏感性的影响,并研究了lyGDI信号转导网络机制,证实ATM、Tob1等可作为肿瘤增敏基因治疗的靶点,为肿瘤放疗提供了新思路。3)肿瘤干细胞辐射效应研究。探讨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放疗中的生物特性,为提高放疗疗效提供理论支持。
三、放射与辐射毒理学
在氡致肺癌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和分子机制研究。建立了动态氡吸入染毒的动物模型和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模型,开展了氡致靶器官毒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氡致血液与造血系统毒效应的研究、氡与吸烟的联合毒作用研究、氡暴露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以及氡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今后,将进一步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阐明氡及子体毒效应的分子网络,并开展氡暴露防护的应用研究。在中子辐射损伤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了中子辐射造成复合损伤的特点、规律和感生放射性核素问题,为研制特殊的中子防护与治疗材料、药物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在电磁辐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微波辐射对人群神经行为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动物神经行为、心、脑发育的影响、微波与γ射线联合的细胞生物学效应以及微波对电离辐射造血损伤的拮抗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
四、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本方向开展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的技术和方法研究,重点研究职业辐射危害的防护技术与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检测与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服务国家重大和特殊需求。1)研究新型环境辐射监测技术与方法,并应用于多个核电厂、地下工程和核技术应用项目辐射环境检测。研制移动弱源的探测甄别技术,以便准确发现失管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超标的废旧金属,消除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2)研究航天器和宇航员空间辐射屏蔽防护的最优化,在载荷和几何限制条件下,研究航天电子元器件和宇航员最优化的屏蔽防护技术。3)研究核电建设项目职业安全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技术规范,负责编制了3个国家标准,并先后完成了多个核电项目职业安全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4)研究个体辐射防护用品材料的生物功能和与人体的作用,使个体防护体能够有效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同时又能够适应不同极端环境下的人体功能要求。
五、特种医学先进材料与药物
针对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表面与内污染、中子照射后的复合损伤等特殊状况,将生物工程、辐射、纳米和放射性核素示踪等技术结合在一起,研究特殊的辐射损伤防护与治疗材料、药物并推广到临床。1)耐辐射球菌ppr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MV-HA-pprI构建,使我国在辐射损伤防治领域的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专利PEO/PVA辐射接枝水凝胶膜,已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研制成功具有高吸液性水凝胶敷料控释生长因子技术用于救治放射性烧伤,研制的水凝胶中子辐射屏蔽材料取得了原创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在SMY去污液和SMJ无水去污胶的基础上,开发了新型皮肤放射性核素去污剂和阻吸收剂,研制了连接有特殊功能基团的核素污染纳米促排药物。研制了富勒醇为核心的强力清除自由基的辐射防护药物,用于大剂量事故照射或高LET辐射损伤的救治。3)研制特殊的生物工程和纳米靶向放射性药物,开展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