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优德88.cpm

学习资料4:增强保密意识 提高防控能力

发布时间:2023-10-25浏览次数:79

学术交流、合作,保密不“缺位”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存在大量涉密科技成果。一些涉密项目合作交流、学术论文发表等,保密事项多、涉密范围广、管控难度大,稍有差池,极易发生失泄密事件。

• 典型案例 •

内控不严,科研项目泄密

某大学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乐某,参与了另一所高校承接的机密级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研究,并担任其中一个子课题的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时,乐某违规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将机密级课题协议书发送到合作单位,造成泄密。事件发生后,乐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取消3年内承担涉密项目资格;负有领导责任的实验室负责人崔某也受到相应处理。

• 隐患分析 •

相比行政机关、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内外氛围宽松、学术交流自由、信息流动较快等特点。此种环境中,人员管理容易出现漏洞

第一,保密认识有“盲区”。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重教学、轻管理,重科研、轻保密,对于外出授课、科研试验、学术交流等活动,存在无密可保、事不关已等心态,缺乏警惕和防范意识。

第二,制度落实有“缺位”。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涉密课题申报审批、科研定密脱密、对外合作审查等制度不够健全,对涉密载体管理、网络安全防范、对外交流合作等保密制度落实不严,台上随意讲、成果随意传、合作随意参加,管理松懈,给窃密泄密留下可乘之机。

• 防范对策 •

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着一些国家重要课题研究项目,是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保密管理,切实筑牢象牙塔里的保密防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将保密教育融入思政课范畴,覆盖教、学、研、考、管等全员全环节,定期宣讲保密规定、防范常识等,引导强化反窃密、防泄密意识。

第二,紧盯外出授课、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信息公开等薄弱环节,健全审批核查、定密脱密、风险评估等制度机制,规范流程手续,校内校外合力管控。

第三,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加强对涉密教学、科研试验、考试管理等业务的保密检查,从严查纠处理违规行为,强化警示震慑。

出国(境)岂可“携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交往合作的领域、方式不断拓展,与境外政治经济交往、科技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机关、单位因工作需要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国(境)的情况随之增多。然而,仍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未办理审批手续,擅自携运涉密载体出国(境)的现象,严重威胁国家秘密安全

• 典型案例 •

案例一公派出国,随身携密

某市市委副秘书长马某,在筹备年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期间被安排因公出国。为不影响所负责会议材料的审改,马某擅自将6份秘密级会议材料和有关内部资料随身携带,在机场海关检查时被海关人员发现,当场扣留。事件发生后,马某被责令向市委保密委作出深刻检查,取消其当年考核评优资格,1年内不允许因公出国(境)。

案例二讨好外方,故意携密

某涉密单位工作人员周某,在得知本单位到美国访问的计划后,提出访问申请并获得批准。赴美前,美方人员多次向周某表示,对其所承担的研究项目非常感兴趣,希望其赴美时提供一些文、资料以供交流。周某明知自已承担的项目涉及绝密级国家秘密,为讨好美方人员,竟私自用硬盘将美方人员索要的资料拷贝了200份携带赴美,出境时被我海关查获。事发后,有关部门给予周某撤销行政职务、留党察看1年的处分。

• 隐患分析 •

国家秘密载体出国(境),事关国家秘密安全。涉密人员无论因公还是因私出国(境),携带涉密载体都存在无法预测的泄密风险。

第一,手续不全隐患大。不按规定办理涉密载体审批和携带手续,无法掌握涉密载体内容、数量、密级、责任人等底数,私自携带、邮寄、托运出国(境),容易发生失泄密,甚至出现窃密卖密行为。

第二,携密在身不可控。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非外交人员出入境都要接受海关等执法机关检查,不享有国际法的豁免保护权。个人无论是随身携带还是随机托运,都会被检查,难以保证不会被他人阅看、扣留,造成国家秘密泄露。

第三,境外保管威胁多。涉密载体在国(境)外期间,携带、使用、保管等各环节,都可能面临丢失被盗、技术窃取等威胁,不可控因素多,一旦发生失泄密,事态难以遏制。

• 防范对策 •

于在境外缺少必要的保密环境,许多保密防护措施在境外无法实施,出国(境)涉密人员将直面窃密泄密风险。加强涉密人员出国(境)管理,既是保守国家秘密的需要,也是保护涉密人员自身安全的需要。

第一,出境前严审批。以工作必须为前提,确需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国(境)的,应按照《国家秘密载体出境保密管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采取安全保密的方式携运。

第二,携带时严管理。经批准携带的涉密载体应“密不离身”,确保随身携带,严禁通过邮寄、托运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出国(境),严禁个人因私携密出国(境)

第三,在境外严保护。涉密载体在境外期间,应严格保密管理,确保保管存放、携带外出、使用销毁等全环节安全可控。

第四,回国后严检查。回国后,对携带的涉密载体进行全面的安全保密检查,杜绝安全保密隐患。



违规使用光盘易泄密

光盘作为一种容量大、易携带、性价比高的存储介质,已成为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助手。尤其当前,不少机关、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光盘使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些工作人员为图方便,频繁使用光盘下载、转换、读取信息,在涉密网与非涉密网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若操作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失泄密问题。

• 典型案例 •

交叉使用同一光盘泄密

某大学知名教授张某,因承担某部委重点课题研究需要向该部委工作人员刘某索要1份机密级涉密文件。刘某将该文件遮盖密级扫描后刻录至光盘,交由张某。张某把光盘中的涉密文件复制到连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中,因光盘交叉读取拷贝文档,造成泄密。事发后,刘某和张某分别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 隐患分析 •

有些单位为防止移动硬盘、U盘等携带病毒感染涉密计算机造成泄密,规定只能使用光盘充当涉密计算机、内网计算机与外界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载体。但光盘在使用过程中若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也存在极大泄密隐患,容易造成国家秘密失管失控。

第一,携“毒”刻录,带“病”拷贝。刻录光盘时,文件数据本身可能已感染病毒,操作刻录的计算机也有可能感染病毒,造成病毒与数据文件一起被刻录写入光盘

第二,“黑户”光盘,管理疏漏。一些工作人员将涉密文件刻录到光盘后,不对光盘标注密级标志,使光盘成为没有台账、不明身份的“黑户”,极易造成光盘内涉密信息失管失控。

第三,交叉复用,跨域窃密。有些工作人员为了充分利用光盘,在非密与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反复写入、拷贝,跨机使用、跨网读写,造成失泄密。

• 防范对策 •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规范使用光盘。

第一,先杀毒后刻录。机关、单位应为计算机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实时更新,使用光盘刻录文件前应先杀毒,防止病毒被一同刻录;并在使用光盘数据前,再次进行病毒查杀,确保数据安全。

第二,正确定密。光盘刻录涉密信息后,应及时定密,按照存储数据中最高密级,在光盘封面作出编号、文件标题、密级、使用人等标志,并履行登记签字手续,按照相应密级涉密载体管理。

第三,规范使用。通过光盘刻录涉密数据,应一盘一事、一盘一刻、一盘一注,每张光盘只刻录一次,每次刻录都应标注光盘内容和密级。导入数据时采取单向传输,一次性使用,杜绝交叉读写。

第四,闭环流转。涉密光盘制作、分发、流转、领取时,应经过登记签字,销毁时应履行相应审批、登记手续,闭环管理。

手机存密,危机四伏

智能手机内存容量大,既可存储照片、视频、电子文件等资料,也可存储通讯录、工作提醒、备忘日志、短信息等,同时携带方便,随拍随存,随用随查。但是,强大的存储功能不等于强大的防护效能,若使用手机存储涉密信息,如同拱手送密。

• 典型案例 •

通讯录违规存储敏感信息

某重要涉密单位一名职工不慎遗失手机和钱包,保卫科陈某帮其找到失物,在核对物品时发现其手机通讯录内不仅存有单位主要领导和重要涉密岗位人员电话号码,而且详细注明了单位、职务。该事件虽未造成实际泄密后果,但存在严重的泄密隐患,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顺藤摸瓜查到其他用户号码,实施诈骗行为或渗透攻击。

• 隐患分析 •

在手机上存储涉密敏感信息,看似虽小,风险巨大。

第一,扩散风险。在手机备忘录中记录工作动态,在日程安排软件中设置会议提醒,在通讯录中过细填写涉密人员姓名、职务、内部电话等敏感信息,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病毒攻击,就会扩大知悉范围,极易造成失泄密。

第二,外泄风险。手机具备“云备份”功能,默认打开状态,可自动把照片、记事簿、通讯录、短信等上传到服务器备份,后台管理员可随意查看处理。国外品牌手机的“云备份”服务器设在境外,一旦被网络攻击,就成了境外情报机构的“搜集员”。

• 防范对策 •

第一,认清手机使用的风险隐患,杜绝不在乎、不敏感、不警觉的麻痹心态,防止发生泄密不自知。

第二,不在通讯录中过细记录涉密人员的单位名称、职务、内部电话等敏感信息;不在备忘录中添加涉密会议、涉密工作日程等事项;不使用手机摄录涉密图片、视频;不使用手机连接涉密计算机充电等。

第三,改变使用手机乱存、乱拍、乱连、乱下载等不良习惯,关闭自动“云备份”功能,不向网盘、邮箱上传敏感资料,不接受别有用心之人赠送的手机,不随意出售、丢弃废旧手机。

人员“变动”,谨防秘密“随动”

涉密人员因转岗、借调、挂职等多种原因,造成工作岗位发生变动,此时属于原单位、原岗位的涉密文件、存储设备等,本不应跟随变动,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个人原因造成涉密载体等随之流动,导致“动”中生乱,带来泄密隐患。

• 典型案例 •

“动”前携密

某涉密研究所人员李某在工作调动前夕,将自己保管的涉密文件、资料与非密文件、资料混在一起,刻录成光盘拷贝到个人笔记本电脑和新单位的办公计算机上。经鉴定,其中有15份机密级、58份秘密级国家秘密,59份不宜公开的内部资料。事件发生后,李某被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拘役3个月。

• 隐患分析 •

相较于平时,人员调整变动环节往往会带来思想和管理的空隙,因变生乱、因变生险,各种问题纷至沓来,防不胜防。

第一,麻痹疏忽。岗位变动时,人员不仅要对原岗位工作进行紧急收尾和系统梳理,以便交接;还要抓紧熟悉新岗位、了解新环境,以便尽快上手,在交替过程中极易出现思想疏忽,忘记所持有的密件密品,无意中违规处置。

第二,节奏忙乱。工作交接时,离任者往往急于脱手,草草交接,或疏漏程序,或怠于说明;而接任者尚不熟悉情况,难以面面俱到,容易产生泄密隐患。

第三,私心作祟。个别人员在工作岗位变动时,私自留存密件,其目的在于方便以后工作参考使用,或是受朋友所托而私自携带提供,一旦原单位对密件底数掌握不清,很容易被其利用管理漏洞私存密件。

• 防范对策 •

相对于平时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容易出现管理缺位。因此,人员岗位变动时期的保密工作更需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第一,“动前”制订预案、掌握底数。对拟转岗人员持有的涉密文件、设备等,应当逐一登记、建立台账,明确清理程序,制定交接清单,履行签字手续,确保账物相符

第二,“动中”从严规范、加强监督。人员变动中应组织专题教育,防止思想浮躁、纪律涣散、关注点偏移,并指定专人办理交接手续,对携密情况现场监督,防止“一走了之”。

第三,“动后”逐一盘点、账物相符。人员变动后,应组织专人对原工作场所“无死角”检查,清点密件密品在位情况,防止遗漏,并对办公计算机等进行技术检测,杜绝后续隐患。

摘抄自“身边的保密”系列丛书--《身边的泄密隐患


电话:0512-65112425传真:0512-65221078

信箱:www.优德88.cpm 191信箱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邮编:215006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22 www.优德88.cpm 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