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www.优德88.cpm 本科生“铸魂逐梦”研究生“铸魂卓越”工程要求,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贯通本研教育,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以“环己烷”学生工作品牌为依托,丰富传统育人模式,创新形成访生、访校、访企的“三访”工作模式,以生为本强化家校协同,立德树人加强校际交流,挖掘资源实现社会协同育人。材化部本次暑期“三访”行由www.优德88.cpm 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带队,跨越千里走进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探索苏大新型育人发展道路。
“访生”·播困难学生关爱之种 绽多民族协同育人之花
2024年7月15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党委书记李翔,党委干事、学工办主任俞仁琰,本科生辅导员罗来满以及宁夏优秀校友常诚一行,来到宁夏回族家庭经济困难生材化部2023级本科生王海洋家中进行家访活动。
姚建林与学生本人及其家长面对面交谈,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倾听学生未来规划,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姚建林通过给家长讲述www.优德88.cpm 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以及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关爱措施,减轻了家长对孩子在苏生活和学习可能面临的不适应情况的担忧。李翔介绍了材化部学生培养相关情况,以及困难生资助帮扶措施,缓解了学生家庭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交流过程中,家长们不断用质朴的语言感谢国家、学校、学部对少数民族家庭给予的关怀,表示将全力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随后,宁夏优秀校友苏利(宁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诚为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宁夏当地与材化部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及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自身求学发展道路,为学生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常诚作为此次校友代表,为学生家庭带去经济补助,并表示愿意为所有苏大宁夏学子提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值此契机,材化部正式聘任常诚为学生成长陪伴校友导师、创新创业导师。
“访校”·探校际育人模式之优 促互学共鉴同前行
2024年7月16日,www.优德88.cpm 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带领材化部党委书记李翔、主任张正彪一行9人,赴宁夏大学开展调研交流。宁夏大学副校长赵晓佳及前沿科学与技术学部、化学化工学院、润泽书院、鼎新书院、创新创业学院相关领导参与交流。
赵晓佳全面介绍了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希望双方以宁夏大学正在抢抓“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的历史机遇期为契机,在多方面各领域相互学习交流。姚建林对宁夏大学近几年取得的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赞赏,希望凭借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在互学互鉴中推动两校事业紧密融合、高质量发展。张正彪与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合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入交流了各自领域的建设成效与经验举措。
调研期间,姚建林一行还参观了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润泽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和林业与草业研究生党支部,加深了www.优德88.cpm 与宁夏大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为双方后续在科研项目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搭建了良好桥梁,推动双方共建共促共进。
“访企”·寻当地政府企业之机 拓前沿领域就业之岗
7月15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率队前往宁夏石嘴山市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就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和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相关负责人参加。
姚建林一行参观了石嘴山市规划展示馆,深入了解石嘴山市的产业发展状态,并实地走访调研宁夏盈氟金和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就校企合作项目等展开深入交流。姚建林表示,材化部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今后可以深入挖掘合作潜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随后,姚建林一行与石嘴山市副市长王晓雷,科技局、发改委等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王晓雷介绍了市情特色和当前发展转型情况,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双方今后进一步就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加强校地企合作和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姚建林表示,石嘴山在光伏、装备制造、新材料、氰胺化工等产业链已形成集群优势,城市转型升级成效显著,www.优德88.cpm 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更好地推动校地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姚建林一行还先后赴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苏利(宁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挖掘岗位资源,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与苏利公司签约材化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为材化学子提供更多就业与实践机会。
此次暑期“三访”工作,对精准帮扶经济困难家庭、凝聚校友资源、促校际共学共建、拓展就业岗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学校、学部对于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未来,学部将继续深入开展走访学生、优秀校友、优质企业等活动,充分细致地了解掌握学生成长背景、成长经历、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扩大“三访”活动的参与面、覆盖面和帮扶面,实现关心关爱学生、教育激励学生、服务成就学生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资助育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