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学生事务中心】“习经典,向未来”读书陪伴活动

“习经典,向未来”读书陪伴活动

2023年5月21日,22级陪伴团队于907幢咖啡厅开展了第三期读书陪伴活动,本次的陪伴交流会为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交流会主题是“习经典,向未来”,本次会议由21级本科生导生黄昕主持,由徐敏敏导师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一、会议议程
01、活动主持·导师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本次活动由21级本科生导生黄昕主持,徐敏敏导师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采访的形式展现,徐敏敏老师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作品的风格。

徐老师挑选了一段武晖同志的采访——《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同学们追随着武晖同志的采访,听着徐敏敏老师的朗读与分析,仿佛自己就身于采访现场之中,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令人赞叹的精神与品质。

徐敏敏老师提出:希望同学们能够每周都抽出一些时间,沉潜积累,陶冶情操。同时,我们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一心为党,一心向党,好好学习,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02、学生赏读

党员周心怡选择书中《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个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做出的选择与担当正是共产党员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信仰,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终身必修的党性修养。

周心怡提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青年,我们应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把它作为指引人生之路的明灯,应深知锤炼党性在理想信念指引下的重要性,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中坚持严于律己,恪守党的各项准则和要求,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始终做党的坚定支持者和坚强后盾。

钱奇同学分享一段描绘习近平在梁家河时的读书生活片段。虽然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匮乏,但习近平却热爱读书,每时每刻都在汲取知识。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持读书,这种精神状态令人钦佩。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当今社会,人们也应该重视读书,无论是在求知上还是在人格修养上,读书都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好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魏志杰同学分享的片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当知青的那段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

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

03、提问环节
线上同学提问:听了读书会的分享觉得收获满满,但也有一个问题请教老师:每次看书都感觉很浮躁,但是又改不了,希望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怎么静下来读书。

导师回答:环境非常重要,同时建议可以在读书的时候将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放在一旁,摒除外界干扰。

04、好书推荐
《务虚笔记》

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
《乌合之众》

是一本逻辑性很强的书,整体结构分明,书中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潮流来解释“群体”这一概念。无论我们在个人发展和面临选择时有多少干扰和考虑因素,都希望自己不管经历多少,时间过了多久,都能一往无前,尊重自己,做出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
《活着》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余华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笔触,更通过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对人文关怀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富裕到贫穷再到孤独的人生轨迹。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氛围。他们不仅面对生活的艰辛,还承受着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二、总结

“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我们旨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带领学生感受阅读魅力,满足同学们的精神需求,帮助同学们理解文化精神,塑造坚韧品格。